20世紀下半葉,人文社會學科經歷了「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文化定義從原本界定的菁英高文化,轉向對普羅、尋常物件的關注,研究取徑擴展到從前被視為邊緣的事物,也因此提升了各學科對過去不被注意到、日常生活中的物質(material)與物質性(materiality)的興趣,以至於也有所謂「物質轉向」(material turn)或「物質文化轉向」(material culture turn)的說法。而這一走向反映在歷史學上,就促使了史學研究與其他學科的跨領域結合,並使其從宏觀的敘事書寫,走向聚焦於局部、地域、私領域、小東西、日常生活物件的「微物史觀」,以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作為進入歷史旅程的切入點,從對單一物件的仔細觀察,對應到大脈絡之下的歷史論述。 「微物史觀」所體現的,是帶著歷史意識的物質文化研究,它讓歷史研究更貼近生活,同時也讓物質文化研究具有歷史的縱深。在每個可見的、尋常微小的物件中,都可能隱藏著一段不可見、亙長的歷史記憶,它訴說著一個故事、甚或千言萬語,並且如同文本和口述證詞一般,也是歷史證據的一種重要形式,可被視為是史料、或是如同德國歷史學家Johann Gustav Droysen於19世紀下所說的「遺跡」(überreste),而這些「遺跡」是形塑歷史的無言見證人。 本次第三屆歷史與文物雙年研討會延續過去兩屆的主題,以關於「物」的諸項課題為探討的對象,期待透過對物的觀察,不僅可了解物本身的流變與演化,也可以物觀史,藉由物件所提供的線索,分析物件與地方社會甚或世界的關係,探討對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宗教儀式、文化象徵、權力結構、或是經濟行為上有何意涵。而被收藏到博物館之物,又如何展現物與社會和日常的連結,而不致成為「死亡之物」。或是在物與世界交流脈絡中,發展出何種多元跨界的詮釋與觀點。 本學術研討會將於2016年10月1日(六)於逢甲大學舉行,歡迎相關主題研究論文賜稿。
10月01日
2016
会议日期
摘要截稿日期
注册截止日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