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因为不同的学科可能不同,我不了解文科啊数理化之类的。
就说电子电气类的吧。八个原则仅供参考。
原则一:
第一个原则就是凡是由国内机构发起的(我指的不是有些会议选择在中国开),档次就低,几乎不用看请的什么专家学者,现在有钱想请几个人来捧场,还是容易的。
原则二:
一般以IEEE举办的会议水平最高,在电子电气领域不同方向都有2-3个顶级会议,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总会谈起,应该很容易知晓。当然IEEE现在也有一般的会议,但是总体水平还是高的。
原则三:
看会议举办的次数,像有的会议都已经在全世界举办了10届,20届了,这样的会议能持续这么长时间,一定是收到了各国学者的认同,所以水平自然不低。那些第1届,第2届的会议,尤其是国内办的,说白了,就是捞钱会议,水平自然不咋样。
原则四:
看会议的主席,就是chairman,一般来说,国外顶级会议的大会主席都近些年来一直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领军人物,分会主席也是该方向的翘楚。一般绝不会让一个退休了的院士之类的来当。我们在各自的方向上都混这么久了,如果你认真读过你领域内100-200篇paper,你自然知道谁是牛人,谁是大牛。
原则五:
看会议检索,这个很有趣,据我了解,很多方向的IEEE的顶级会议都是只被EI检索,没有被SCI检索的。所以如果有一个国际会议自称被SCI检索,那么你就要更仔细看看,你想IEEE的顶级会议的水平SCI都不收录,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会议怎么可能?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举办的机构确实太牛了,比如一些敏感机构,涉及到军事等领域,说不定就收录了,但是几率很小,就算今年录了,以后就不一定就录。这里给大家提个醒,一定要注意,现在的ISTP数据库已经不叫ISTP了,三大索引之一的ISTP原来在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被称为ISI Proceedings数据库的自然科学版(Science & Technology). 在2008年下半年的产品升级中,这个数据库被整合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子库,并更名为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简称CPCI.升级后的CPCI与以往的数据库也有改进,目前通过CPCI可浏览会议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也就是说,有的人登录到了SCI检索的网页上,竟然查到自己某一个会议文章的收录,误以为自己的被SCI收录了,其实不是,只是数据库的最近整合的结果,仍然是原来ISTP的。所以有的会议,大多数是国内机构发起的国际会议会强调检索情况(国外的会议一般对收录不这么敏感),加上SCI会议检索的字样,其实仍然是ISTP,要分清楚!
原则六:
看注册费,所谓好货不便宜,用在这也合适。IEEE的顶级会议一般来说是>500美元左右,学生会便宜点,这是以我参加过的为例。但是我觉得其他的也应该差不多,数据不足,希望有牛人纠正。太便宜的话,就要考虑考虑了。同时,如果国内机构发起的国际会议(你没听说过),注册费用极高,那么要仔细考虑,有点异常。
原则七:
要多多询问导师,和学院,你的导师如果不知道一个国际会议的水平的话,那么真是不配做导师了,导师可能不知道一个会议差不差,但是他一定知道哪个会议好,那么你就向着最好的会议去努力,人总要有追求,既然选择读博了,那就对自己严要求点。混文凭的就不评论了,人各有志吗。而且国内的985,211等学校的各个学院的学术委员会会给出学院认可的各个方向的会议列表,这个列表是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通过的,这个最权威,能列上的一定是有水平的会议,也可作为你的参考。
原则八:
参会范围,无疑全球范围内的会议水平必然比什么亚太啊,环太平洋之类的要好。有的会议比如Eurosensor, 尽管是欧洲传感器会议,但是却接收来自各个国家的投稿,所以也不能够以名字来判断,但是参会范围是可以确定的。
参会心得:
最后再说一下有关参会的心得,大会有oral和poster之分,一般普遍认为oral的水平要高,如果你的work很有新意,oral的可能性就大。但是从学习和交流的角度来看,poster确是最好的一种形式。我建议大家不要去听那些和自己关系不大的oral,尽量去看poster,和作者面对面的交流,你会有特别巨大的收获。你所遇到的问题,人家也必然遇到,大家一起说一说,谈一谈就会给你启发。
再有,对于刚读博或是读研的同学来说,一下子让你投中顶级会议的要求是有点太高,所以可以去参加一些水平不是很高的会议(当然你老板给你出钱),这样的好处是,你除了见识了世面,顺便还能旅旅游。知道了原来国际会议这样开,还能认识很多朋友。对你自己来说是有好处的。祝大家都参与到你所在领域的牛的会议!